注册 登录 授权

产品分类
产品搜索
联合早报:面对美国压力成“恒定项”中国选择了制度应战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25-11-24

  欧陆注册

联合早报:面对美国压力成“恒定项”中国选择了制度应战

  2025年10月29日,《联合早报》刊出一篇专栏文章,提出一个被广泛转发的概念:中国政府与社会对来自美国的长期压力,已经从“应对事件”转化为“接受现实”,进而内化为一个“恒定参数”。

  所谓“恒定参数”,就是将美国的遏制视为一种不会因外交变化而消失的存在,而这种判断如今不仅仅出现在少数研究者与高层研判中,也正在被地方政府、行业机构、金融企业乃至舆论环境广泛接受。

  五年前,人们还对中美摩擦寄望“缓和周期”;而如今,无论是财经政策制定者还是制造业投资人,基本都不再假设“美方的压力是短期行为”。这一心理变化,不是官方公告带来的,而是五年实践下的“风险自然定价”。

  把“美国压力”纳入发展公式,会带来哪些变化?首先改变的是政府的资源配置逻辑。

  过去几年,中国的财政和产业政策逐渐显现出一种新倾向:不再以“临时对冲”思维应对危机,而是从制度上提升对不确定环境的承压能力。比如,2025年多个制造业高地的专项资金开始向“卡脖子工艺”、“本地材料替代”、“设备可控性”倾斜,不再像过去那样押宝短期产能扩张或政策性基建。

  发改委、工信部等部门对产业转型的指引,也从“高质量发展”这一泛化术语,落到了更具体的衡量指标,比如国产率、能源自给率、工业软件替代比等。

  与此同时,金融资源的分配逻辑也在随之调整。一些大型国资平台正在加快战略新兴领域的投放节奏,地方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引导基金则更明确以“抗压能力”为优先条件筛选项目。这种变化看似技术性,但其实是系统性回应——既然压力不会消失,那就必须假设“它永远存在”,并提前为整个系统留好余量。

  换句话说,中国不再等待“压力松绑”作为政策前提,而是让制度在压力下自适应。

  2025年中期,美国方面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出现新一轮调整:一方面强化对算力的门槛设定,另一方面则与部分盟友协商“例外豁免条款”。这种摇摆本身,正是中国认知转变的注脚:压力虽然会波动,但绝不会逆转。

  中国的应对也不再是碎片式的“救火”动作,而是演变为一个以“链主企业+专项攻关+协同机制”为核心的产业应对体系。例如,在车规级芯片领域,多个部委已联合地方设立专项攻关资金,推动“材料—设备—封测”全链条本地化。在算力领域,从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到国产云生态的推进,说明科技领域不再仅仅强调“性能”,而是在建立“可控性”的系统逻辑。

  科研机制也发生改变。2025年起,多所重点高校调整工科研究方向,聚焦“成果可转化、路径可工程”的攻关型科研。原本重论文、重项目的指标体系,逐步过渡到“工程验证+产业协同”这一更现实的导向。

 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:技术路线不再由国际供需决定,而是由安全评估与政策优先级决定。换句话说,中国的科技路径已经从“技术竞赛”转为“系统对抗”。

  近年来,中国对美、对欧出口增长逐渐放缓,而面向东盟、中东、非洲的出口与投资则在持续升温。2025年前三季度,航运与机构数据显示,中国企业在中东基础设施、清洁能源、制造装备等领域的承接数量显著上升,相关航线运力连续加仓。

  这一趋势本身并不新鲜,但不同在于——人民币正在变成这些项目中的“交易基础单位”。

 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,2025年上半年,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超过8.3万亿元,同比稳步上升。虽然当前并未公布各区域具体占比,但国家外汇局已明确推进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本币使用合作,同时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建设,以降低对美元的支付依赖。

  截至2025年5月,中国已与40多个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,其中已有31至32份正式生效。这套机制并不追求全面替代美元,而是在不确定性升高的全球金融环境下,提供一套“风险分散网络”。

  如果说过去是“出口导向+美元回流”,那么现在的中国更像是在重塑一个“人民币+区域结算”的贸易缓冲区。

  五年前,中国舆论在每次中美高层互动前后都会出现周期性波动,一旦出现所谓“积极信号”,往往随即跟进“合作窗口”的预期建构。而现在,即使外媒放出“对话”“管控”之类的信号,市场与媒体的反应也明显降温。

  这种“缓和降权”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治理系统将“不可控变量”剥离出战略模型后的自然反应。它的本质是:“我们不以你的不稳定为条件设定自己的稳定。”

  同样的调整也发生在地方政府、科研院所与企业端。地方政府不再单纯以引进外资为考核目标,而是更看重产业链环节的自主可控;高校调整研究方向,更强调工艺可工程化、成果可应用;民营企业逐渐将市场主力从欧美客户,转向东南亚、非洲与国内供应链体系。

  换句话说,长期对抗预期并未让中国社会焦虑,而是逐步激活了一套“压力内生—系统反应—路径调整”的稳定机制。这种制度反射能力,正在成为中国面对全球不确定性时最可靠的底层资源。

  美国的压力没有减轻,也不会在短期内减轻。这并非一种威胁判断,而是现实经验。

  中国不是在等待转折,而是在完成一场系统的“战略校准”:把外部压力写入制度,把抗压能力视作治理能力的一部分,把不确定性嵌入增长模型本身。

  从“缓和幻想”走向“参数确定”,是战略成熟的标志。而从参数确立再走向制度适配、科技重构、市场再锚,则是一个大国面对周期性震荡所必须具备的长期能力。


脚注信息
Copyright(C)2009-2022 安信注册版权所有